
湖湘一万年
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《湖湘一万年》(第一季)依托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”和湖南考古的重大研究成果、最新发现,以《稻作之源》《凤起沅湘》《众城之祖》《南疆古国》《青铜迷踪》等5集,进一步回答了“中华文明的起源、形成、发展的基本图景、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的演进路径”,带领观众穿越万年时光,重返湖南最深处的家园腹地,寻觅波澜壮阔的史前湖湘。
湖南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位居全国第一,全国每9碗米饭中就有1碗来自湖南。
作为人类餐桌上的主食,稻米最初的形态只是路边的一株野草。究竟是谁最先敏锐地发现了野生稻的食用价值?又是谁最先驯化了水稻?人类到底用了多长时间,才让野生稻逐渐成为今天的主粮?
在湖南道县的玉蟾岩,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粒生长于12000年前的稻谷颗粒。
1995年秋天,玉蟾岩的第二次发掘中又发现了两粒稻谷颗粒。考古人员发现,玉蟾岩的稻谷颗粒与野生稻颗粒相比,在形态上已经发生了变异,呈现出大颗粒型。玉蟾岩的水稻兼具了野生稻、粳稻、籼稻三种稻的混合特点,属于一种过渡类型。这是先民们最早的干涉野生稻的变异方向的选择。
这种有意识地栽培,已经永久地改变了历史的走向——它让人类慢慢地离开了幽深的洞穴,走向了开阔的旷野,也看到了更大的世界。此时,湖湘大地上的远古先民们也踏上了驯化水稻的伟大征程。他们播下稻种,从此不再被动等待自然的赐予,而是主动参与到万物生长的进程中,寻找规律。中华文明以农为本的基因就这样渗透在我们的思维和血液里。
责编:王亚茹
一审:张耀文
二审:谌峋利
三审:邱伟
来源: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
筑巢引凤 “职”等你来!武陵区2025年产业园区企业网络专场招聘会火热来袭
警惕!“联合旅业”投资返利存在风险,小心“馅饼”变“陷阱”
国家喊你减肥啦!健康体重, 一起行动~
关注!湖南出台《若干措施》支持常德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
就医更便捷~3月起,这笔钱不再交
需要求职的看过来,2025年武陵区“春风行动”网络招聘会来了~
武陵疾控提醒您:新春开学季,这些传染病要预防!
过年去哪儿?老西门精彩新春活动“菜单”,请查收→
下载APP
分享到